2019年以来,疫情影响央行及政策对资金面呵护有加。
超预期的降准落地,专项债等直吹资金扶持,银行间流动性充裕,机构从“资金荒”切换到“资产荒”模式。
上段时间,银行、非银机构加仓地方债等资管项目更是热情高涨,认购倍数动辄高达30~50倍,令人瞠目。
城投项目一方面重点支持保障在建项目资金需求、避免“半拉子”工程;另一方面未来将更侧重于短板领域与薄弱环节,发行规模及试点范围或进一步扩大。
包括铁路、公路、水运、机场、水利、能源、农业农村、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城乡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等将成为重点支持对象。
在无风险利率快速下行,资产荒愈演愈烈,以及地方债利率与国债利率之间稳定的40BP定价差等因素影响之下,城投债等政信项目已然成为众多投资者竞相追逐的对象。
多稳健型投资者眼巴巴看着周边人涌向城投债,却踌躇着自己到底该不该向前迈一步呢?
在新的一年里,经济仍然可能在低谷中徘徊,随着政策逆周期调节加强,地方政府平台仍是最值得投资人信赖的、中国唯一未爆发极度风险的投资类型。
那么城投债产品安全点有哪些?
国债无疑是中国最安全的债项,背书是国家主权信用。而中国的城投信仰,背靠的是政府主权信用,由政府背书。
城投债务在中国的体制下出现极度风险从而引发政府信用缺失是不可想象的。
政府平台是不可能主观意愿违约。如果哪家平台敢延期还款,整个区域都会被拖累融资困难。
有的投资人担心“借新还旧”会积累违约风险,事实上借新还旧不完全是负面的,而是缘于资金安排的错配。
平台一旦出问题,涉及到政府的切身利益,政府有动力出现协调。
如果是一些中小民营企业破产了,一些国有企业违约了,那是市场出清的过程,政府没有救助的义务。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城投债务一旦出现问题,还未发生政府不采取救助措施的先例。
从过去10年多政信实务实践经验看,政府平台出现兑付问题是很少的,风险敞口规模远低于银行1.89%的坏账率水平。
即便在2018年债券市场违约事件集中爆发,城投债风险也明显低于其他债种,相对于2018年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危机、P2P网贷而言,简直就是无风险资产。
少数平台违约,也能在短期内妥善解决,给投资人一个合理的赔偿及交代。
一般来说,政府有4个钱袋子: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其中,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是定向使用的,不能动。
如果平台缺钱了,政府还有两个钱袋子,公共预算和政府基金预算,可以统筹解决平台债务问题,简单说就是可以发债。
当然,政府的各平台之间互帮互助,也能很好的解决平台债务问题。
中国实行的是地方政府债务终身问责制,官员对地方债务是要负起责任的。
而且,2016年就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要求不得以政府换届、领导人员更替等理由违约毁约,违约毁约的要承担法律和经济责任。
对于投资人而言,最可怕的不是资金延期兑付,而是平台崩塌。
类似P2P和一些其他投资平台的资金池业务。先期做出各种高大上表面功夫,包装得看不出任何风险,但历史上出现问题时基本上极少有可以救回来的,投资人追悔莫及。
而城投债都是独立的项目,风控标准,投资逻辑。资金投向透明,用款单位明确,回款有明确保证。
2022年又一波大基建兴起了,央行、国家通过专项债,地方政府债等支持发展,为基建提供融资支持的平台仍然值得投资。从资产安全性来看,平台业务比上市公司、民企更加值得依赖。
毕竟经历了黑天鹅的频频出现,安全始终应当是投资人第一位考虑的。
当前置换债务,压降债务,稳增长、保投资的背景下, 未来2023年,资金面也将更为宽裕,依靠政府平台的标准城投债将会更加值得投资人信赖。
本网页中的信息仅作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具有法律约束力之产品投资要约或要约邀请,并且不可用于对投资的评估。
本文件中的信息均为保密信息,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同意,不得为任何其它目的,整体或部分地使用、复制或传播本文件中所含信息。
本公司产品的发行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九条规定的“公开发行”形式进行,而仅以非公开方式针对特定合格投资者进行。本公司产品仅以私募形式设立,产品份额发售不得采取任何公开推介方式,本公司未授权任何人士以任何公开方式宣传本公司产品。
所载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对本公司产品未来收益的任何保证,不代表对任何产品的投资策略、投资组合、投资回报、经营业绩的任何承诺和预期。潜在投资人应根据自己的独立判断作出是否参与本公司产品的决定。本网站的内容不应作为投资、法律、税务或其它方面的建议使用。
微信号:yanqin160908
添加微信 
			添加微信